该区域隔水层主要有长城系串岭沟组。另外,风化带下伏的完整基岩、岩溶发育地带以下的可熔岩,也具有相对隔水作用。
因地质、地貌以及含水层分布、埋藏条件的不同,赋存于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具不同的水力特征,其补给、径流、排泄条件也有差异。分布于山区河(沟)谷区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,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,其次为上游区的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。以径流方式,由上游区向下游区排泄,径流方向近似河流向,径流条件较好。蒸发和人工开采也是其排泄方式的主要途径。分布于基岩山区的裂隙水,大气降水是唯一补给来源。繁茂的植被,缓平的地形,均可增加地表糙度,从而减少地表径流,使降水有较充分的渗入时间,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量。当岩石的裂隙接受降水补给后,主要以地下水径流的方式泄于沟谷区,亦有一部分将补给河(沟)谷区第四系孔隙砂砾石层。
本区地下水大部分为潜水,地下水径流途径短,水交替作用强烈溶滤时间短,除个别地段外,绝大部分地下水为低矿化淡水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-Ca 型水。